观看记录
  • 我的观影记录
  • 暂无观看影片的记录
  • 清空

希望对陈思诚的过往印象,不妨碍你欣赏《解密》

2024-11-29 03:19:08 2阅读

2024年8月3日刊|总第3682期

部分观众对陈思诚的印象并不好。有些人是对他的生活经历有微词,有些人是对他作品中的“男凝”目光不适应。

参与的电影作品,虽然票房成绩大多出色,却总在原创性上被人质疑或诟病。比如《唐人街探案2》的案件细节与台湾电影《双瞳》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被很多网友质疑“抄袭”。

他监制的大卖影片《误杀》《误杀2》《消失的她》均为外国影片翻拍,而他原创的导演作品《外太空的莫扎特》则遭遇口碑和票房的双重滑铁卢。

这次陈思诚导演的新片《解密》依然不是原创剧本,而是改编自咱本国作家麦家的同名小说。

陈思诚并不满足于做某些网友给他定义的“产品经理”。他是个渴求突破瓶颈的创作者,也是一个勇于挑战新领域的电影人。

《解密》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如果你带着刻板成见去审视它,会影响你的判断。

下文涉及轻微剧透。

01

《解密》有对好莱坞叙事学习的鲜明痕迹。

比如,将看似孤立、跳脱、虚幻的梦境,与现实中的故事推动相结合,以及为主人公容金珍(刘昊然 饰)设计了一个用开关灯来验证是否处于梦境的动作,都会让人想到诺兰导演的《盗梦空间》。

天才主人公被带到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神秘组织里,秘密地从事着足以改变世界局势的事业,孤独地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会让人想到同样为诺兰导演的《奥本海默》。

长期专注于数学强关联的研究,导致精神饱受折磨,最终陷于崩溃的主线,又会让人想到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美丽心灵》。

总之,如果你好莱坞佳片看得足够多,会感觉整个观影过程中,充斥着大量的“似曾相识”。

陈思诚的这种对电影手法的学习,尤其是对诺兰这种级别导演的学习,其实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因为这种学习,是艺术层面的学习,而不是一次性的投机取巧。通过这种学习,是可以让创作者在能力上得以提升的。

况且,《解密》对高阶手法的学习和借鉴,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与其故事的特性高度契合,是为更好地拆解麦家的原著服务的。

《解密》的梦境在呈现上和用法上,和《盗梦空间》是不完全一样的。

《盗梦空间》在梦境用法上的创新之处,在于梦境并非纯粹用于表现人物内心状态的幻境,而是可以发生剧情的。

《解密》的梦境一开始并无叙事功能,而是和其它电影对梦境的运用类似,只是提供了一个虚幻的空间,用视觉奇观来隐喻人物的内心状态。以至于容金珍第一个梦境的出现,颇有些让人猝不及防。希伊斯(约翰·库萨克饰)的梦境,也让人感觉有些难以理解。

如果梦境皆停留在这种功能上,那么《解密》将变成一部让人费解的文艺片。

陈思诚针对麦家原故事的特性,将《盗梦空间》的手法进行了小改良。他让容金珍在梦境里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和主动性,却又没有打破每个梦境的幻境感,而是将数个梦境串联起来,形成了对现实主线的决定性推动。

麦家的原著,就没有把破译密码的工作写得那么实。原著的核心本就不是容金珍如何去破译密码,而是破译工作对容金珍个人命运和精神世界的影响。

据麦家老师在首映礼上的分享,曾先后有六位知名导演找他商谈过《解密》的改编,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改编抓手而最终作罢。直到陈思诚的改编策略出来,才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陈思诚借用了西方概念“释梦”,有效地将容金珍的精神世界搬上了银幕。再通过向诺兰学习,将“释梦”这个新引进的概念有机地融入到了原著故事之中,成为了还原其精髓的有力武器。

如果我们一看“释梦”,一看“梦境”就开始吐槽陈思诚“抄袭”的话,着实有点儿太着急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借鉴来的手法已被陈思诚揉成了新的样态,为故事讲述、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提供了准确、深入的辅助。这是一次有进步意义的学习呀!

02

现在国产片确实拍得越来越长,有些影片也的确是没必要拍那么长。《解密》156分钟的时长,难免被人吐槽。

在看片的前半程,观众很容易产生“怎么还不进701局啊?”“怎么还不去破译密码啊”这样的想法。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关于破译密码的故事,而片中要到将近一个小时,容金珍才正式参与到破解紫密的工作之中。

从线性体验上来讲,这个节奏是偏慢的。毕竟对应90分钟的时长,这个时间点都该进入高潮戏份了。而在《解密》这里,相当于刚刚完成第一幕。

陈思诚希望观众有看《奥本海默》的那种耐心,可惜他很难如愿。

好在当我们看完全片,再回头非线性地回顾全片的整体结构和段落划分,能看得出来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容金珍进入701局之前,那略显冗长、繁琐的对人物和人物关系的铺垫,在后期都有所照应。

尤其是很多细节,比如养母叶筱凝(俞飞鸿饰)的自制酥糖、姐姐容必瑜(陈雨锶饰)关于女孩“碰”男孩代表喜欢的讲解、养父小黎黎(吴彦祖饰)的精英做派、希伊斯和容金珍下国际象棋时所耍的作弊手段等,对后期的剧情和人物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或暗示。

也就是说,前一个小时的戏,有些在初看时显得没啥必要,但放到整体之中,绝非废戏。

这挺考验观众耐心的。如果你前一个小时看毛躁了,那后边一层层往上叠加的情感冲击,就很难全情投入。如果前一个小时看得比较投入,对各种时代背景的介绍、细节的铺垫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话,就能为后半段的强烈共情打下一个很好的地基。

刘昊然在陈思诚的“逼迫”下疯狂减重、熬夜所呈现出来的油尽灯枯,才能彻底印在你的脑海中。

03

无论是麦家小说所提供的故事、人物,还是陈思诚所采用的“释梦”切入口,对普通电影观众而言,都是有门槛的。为了拉近和普通观众的距离,陈思诚利用希伊斯和容金珍这对惺惺相惜的师徒,在后半程做足了“对抗感”。

“对抗感”也是好莱坞非常注重的电影元素。哪怕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正邪对抗,也要想办法去建立非传统的对抗。

这部电影就把容金珍破译紫密和黑密的过程,都转化为了更具象化的、与希伊斯的隔空对抗。

这份对抗感,甚至可以看到香港电影常用的双雄元素的影子。容金珍和希伊斯虽然都背负了国家的使命,都带领着团队,但在制密VS解密的脑力对抗上,他们俩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排外”的。

他们不碰面,对抗却无处不在,且局限在两人之间,程度愈演愈烈,甚至使用了针对个人弱点的奇招。

1V1对决,肯定不符合破译工作的实际情况,却更符合电影故事对“英雄”的需求。破译中理论性的严谨一面,交给美术组就行了。毕竟,应该没有观众想着看场电影就学会如何破译密码吧。

破译中的对抗感做足了,人物命运的跌宕做足了,群体背后的大义做足了,对于《解密》这部电影而言,也就足够了。

04

关于“访谈”的保留和访谈者身份的变更,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因为它并未参与到电影的主体部分,正片中的段落多用来转场过渡,正片结束后则延伸成了一个彩蛋。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现代访谈线,是因为麦家的原著里就有对容先生、郑局长、严实等“知情者”的大段访谈实录。陈思诚出于对麦家的尊重,想在电影中保留这个特色,并诚邀麦家亲自出演采访者。

另一方面,尽管《解密》原著不到15万字,但对于电影而言,还是无法完全还原。访谈线的加入,可以在叙事中轻巧地跳过一些段落,既增加完整度,又回避断裂感。

只可惜麦家婉拒了陈思诚的邀请。最后陈思诚只好将采访者的身份从小说作家改成了电影导演,并亲自出演。这再一次引起“自恋”的指责。

实际上,影片在此之前已经完成表达。这个小把戏和希区柯克在影片里露脸盖戳相似,没必要为它分神。

文/满囤儿

家人们,请给影视独舌标星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