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 我的观影记录
  • 暂无观看影片的记录
  • 清空

陈凯歌领跑国庆档,谁可曾想到?

2024-11-16 16:50:38 0阅读

相比于第一部的《志愿军:雄兵出击》的全景再现,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把全部的笔墨用在了铁原阻击战这一场战役之上。

这是以往抗美援朝战争剧情电影中,还没有详细描画过的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斗之一。

志愿军2.5万人对战5万“联合国军”,没有飞机坦克,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优越的军需,胜利看上去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志愿军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呢?本片讲的就是这其中激动人心的故事。

一般描写战争的电影,很容易陷入庞杂的细节中,让观众在枪林弹雨的场面下迷失方向。但这次陈凯歌导演在多个军事顾问的加持下,把整场战事排布得工工整整,让观众得以深入洞悉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

从“为何而战”,到“如何作战”,再至“怎样获胜”,凸显出了志愿军的智慧与坚韧。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使观众仿若置身战场,与志愿军战士一同历经生死考验。

首先是“为何而战”,陈凯歌几场戏就把铁原狙击战的重要性讲得明明白白。

铁原是我军的后勤补给枢纽,存放着大量战略物资,离司令部也很近。如果铁原失守,前线部队将会陷入绝境。铁原,绝对不能有失,正如电影题目所说的,这是一场存亡之战。

电影里,陈凯歌用了一个很高效的比喻,铁原就是“当阳桥”。而为了守住“当阳桥”,需要每个志愿军都像猛张飞一样,有胆有识,有勇有谋。

在刻画吴京饰演的傅崇碧和王砚辉饰演的彭德怀进行战争前的交底时,彭老总用了一系列战力对比交代了敌我的武力悬殊后,以项上人头托付,更是把这个战争的紧迫度提升到了一个戏剧性的高度。

有了为何而战的铺垫,电影得以浓墨重彩地描画志愿军的精妙战术,如 63 军 189 师的“钉子战术”、63 军 188 师三天构建铁原防御工事等。这些战术在现代战争中前所未见,连敌军都为之惊叹。

同时,志愿军独步世界的战斗意志更是震撼人心。朱亚文饰演的专家,以记录武器反馈的方式,让观众知道了志愿军舍命战斗的壮举,怕武器准头不够,就靠近再靠近,哪怕自己会牺牲。

在以少胜多的战斗中,轻步兵直面重装甲兵,拿生命拖时间,用肉身咬住钢铁,银幕前所有人都不能不为这样的勇士们动容。

这样的死战,就相当于直接告诉战士们,他们肯定会死,但又要求他们在死之前,为肯定会到来,但他们注定看不到的胜利战斗到最后一息。

平心而论,现在能心怀必死之志,甘为必死之事的情况,如果有也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真正做到我们志愿军这样,不提任何赏格,只做简单动员,便能一声令下,三军赴死,纵观古今,找不出第二个例子。

钢铁意志下的志愿军,也都是一个个鲜活细腻的人物。导演用辛柏青饰演的父亲李默尹,朱一龙饰演的儿子李想和张子枫饰演的女儿李晓一家作为串珍珠的线,串起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其中可歌可泣的家族故事。

李家的三位战士,父亲在抗日战争中九死一生,本身就是从刑场上捡回一条命,母亲则为革命已经牺牲,一家三口风雨飘摇,他们深知,没有祖国的和平发展,哪里有小家的团圆?而其他的战士也是一样,他们有的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了妻子,有的在老家遭受过日军侵略。

电影中,导演让张子枫借人物之口唱起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当所有战士饱含深情地合唱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受到其中浓烈的国恨家仇。

虽然电影没有唱到结尾,但所有中国人都知道那首歌的后半段是,“都是有家不能回,仇和恨在心里。”,“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以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我们如今的锦绣河山,美好生活,宝贵的和平,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是先烈们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拼出来的,是用超越人类极限的勇气,以肉身之躯抵挡大炮飞机换来的。

除此之外,电影里很多细节都让人无比动容。战损记录员用满本的名字书写活生生的历史,年轻的无名小兵用生命践行使命,这些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的伟大。

同时,电影中还刻画了许多细腻的情感。风雨飘摇中,小家的聚散引人泪目,家门钥匙的呼应、三口之家在战场上短暂的团圆,一颗糖连接的兄妹情和父子情,夫妻近在咫尺却天人永隔的悲痛,都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还是陈凯歌在叙述之外的诗意和细腻细节,这是陈凯歌作为导演最有作者风格的地方。哥哥收藏起妹妹送的小花,战场硝烟四起,挡不住家乡的小花分外香,一家人保守的钥匙,串起了回家的念想。

几人珍视的糖,成了苦战中生命最后的甜。雨后的土腥味让战士们怀念起家乡的味道,怀念起芒种收谷子。正是对家乡,对祖国,对这片土地刻骨铭心的爱,才让这群最可爱的人,能够用生命来守护。

有很多人问,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已经如此多了,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拍下去,我想,《志愿军 :存亡之战》对铁原阻击战的刻画,和这些令人无比动容的故事,恰恰说明了,对于这场战争的讲述和纪念,还远远不够。而这种纪念,恰恰是在这个国庆最需要的。

*
*
*
*